2)第33章:青山孤儿院_民国合伙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板,竟然还有如此觉悟。

  “那这样的话,得找一些教师才行。”刘方宇皱起眉头来,教师资源一支都是民国稀缺的人才资源。

  刘方宇的老婆,伍筱晴提议道:“可以暂时向上海的几个大学的文学院邀请一些学生来做临时工嘛。”

  “他们愿意吗?”刘青山询问道。

  “肯定有人乐意的。”刘方宇接过话题笑着说:“上海虽然没有师范大学,但名校大学还是不少的,其中的文学院,邀请一些学生来客串一下老师,教教这些孤儿,相信他们很乐意的。”

  文学院的学生并不是一股脑的研究文学,如何将他们的知识,更好地传播给下一代,也是他们一直研究探讨的,所以伍晓晴提出这个建议后,作为震旦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刘方宇觉得一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前来的。

  “嗯,这样吧,也不能让这些学生白打工。”刘青山想了想,建议道:“最好是以正式招募的名义进行,他们只需要每周抽一点时间来孤儿院进行教学,相当于课外辅导,不会耽误自己的学业,然后我们孤儿院呢根据每节课支付给他们薪水。”

  刘青山深知这其中的道理,虽然他可以白嫖这些学生,但能形成深入的合作则是最好的,对学生,对孤儿院,都是双赢。

  “如此再好不过了!”刘方宇满心欢喜,这件事对那些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太重要了。

  为了寻求知识,不知道多少学子白天打工累死累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学习!

  事情订下来后,刘方宇夫妇则开始招募孤儿院的员工,同时开始接收孤儿。

  接收的孤儿主要以十四岁以下的儿童为主,以难民中的孤儿为主。

  上海滩虽然也有不少孤儿,但其中大部分都是过了十几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小混混,别看他们可能个子小,但打架斗殴的时候可从来都不手软,甚至有些因此入了帮会,成了打手。

  所以刘青山的孤儿院暂时将接收人群放在难民中,上海滩的孤儿如果有遇到十岁以下的,实在困难的,也会接收。

  至于孤儿院的名字。

  刘方宇建议直接用刘青山的字。

  刘青山则表示自己常年在国外生活,没有取字,只有名。

  于是,【青山孤儿院】便在1932年2月8日挂牌成立了。

  孤儿院占地200亩,预计建设三栋宿舍楼,一栋教学楼,一栋食堂楼,一栋图书馆,一个实验楼,一个运动场,一个小型医院。

  建设完成后,将可以接收两千名孤儿,职工一百三十人左右,其中教师七十多人。

  一旦建成,它将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孤儿院。

  这与当初刘青山和张海生谈及的两百人的孤儿院可差距太大了,每年光是支出就可能要二十万银元以上。

  而且,与其说是孤儿院,更像是一所住宿学校,这些孤儿们将会在里面学习成长,直到被人领养或者到十八周岁。

  孤儿院只抚养他们到十八周岁,十八岁的时候,他们也完成了高级中学的课程,如果想继续学习,可以通过向孤儿院申请大学贷款,开始报考自己心仪的目标大学,等以后大学毕业正式工作了,再慢慢还。

  更多的则是离开孤儿院,要么根据自己所学所长,通过考核后在刘青山的企业中入职,要么自己在社会中打拼。

  这里,将会成为刘青山工业计划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甚至是——特殊人才培养基地——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