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零七节:吐泡泡_我不是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打开了笔记电脑,根据李海峰提供的名单把这些演员们的作品一一找了出来,开始看起来,顺手还打开了一个档,一边看,一边记录着这些演员们的表演特点。

  赵杰,节奏不错,台词功底稍微差了些……

  郭泰金,台词和肢体的基功可以,但是模式化太严重,没细节,也没有半点自然感……

  吕丽雅,这什么节奏?能放不能收,这台词也是,太硬邦邦了……

  ……

  品的含义很广泛,放在表演里面,基上就是指而炼的表演片段,这也是艺术表演届最初的品含义。时至如今,各大艺术类院校中还是有这样的传统,课堂结、考之类时,还是会布置出题,让生们出个品。

  这样的品,可以理解为浓缩的电影。

  后来随着时代的推进,沈欢记得是在这个世界83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名叫羊肉串的品类节目,由此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类别,就是喜剧品,这也是如今普罗大众对于“品”的认知,其含义,甚至反超了品的义,而大家随后也纷纷适应,开始习惯性地把喜剧品直接叫做品。

  因为其形式身就脱胎自表演,所以在内在的很多西上,喜剧品和影视表演是存在共同性的,当然了,喜剧品和影视表演之间也是存在着许多不同点的,比如,喜剧品对于演员台词面的要求和影视表演不同,在表演的收放度上,也是和影视表演不同的,简单来,喜剧品要更加“放”一些,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不同点还是非常多的。

  一个致力于拍电视剧和电影的演员,要是把他的那一套直接照搬到喜剧品上来,因为这些不同点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功力大减的现象。

  这是在表演上,在创作上,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就不赘述了。

  在喜剧品上非常出色的创作者、演员,到了大银幕上往往会令人失望,同样的,在大银幕上非常出色的创作者、演员,到了喜剧品上也很可能流于平庸。虽然其中不乏一些特例,但是特例太少了,从大趋势上来看,这是个很正常并且经过好多人验证的事情,这也是之前央视春晚节目组不大看好沈欢这个提议的原因。

  而沈欢对于品的理解还真远不如他对于影视表演上的理解,他之所以现在能够一正经地观看评价,一是基于表演的共通性,二则是直接把这些演员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代入到他要呈现的作品上。

  相对于那些拿着个虚无缥缈的子的人来,他脑子里可是有现成的案例可以用来进行比较的。

  他直接把卖拐三人组的表演当成标准,立在那里,再把这些表演者展现出来的功力往那上面去靠、去比较就行了。而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发现李海峰报给他的这些个名字,还真是问题多多呢,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