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0章 上天的曹丕_谁爹不是曹操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0章上天的曹丕

  何晏说要等等,可祢衡却等不及。

  “你告诉我,我自己去找!”

  祢衡就如同刚刚被放归到天地间的一只鹦鹉一样,正想着要好好飞翔,怎么可能会先去树杈上休息一会呢?

  何晏看祢衡也不是那种耐得住性子的人,便决定先给他找点事做。

  在七大基础学科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地球科学因为现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都不怎么夯实,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唯有“逻辑学”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也是目前最重要,同时也最容易做出成果的基础学科。

  儒家有“君子六艺”,西方也有古希腊文明的“七艺”。

  所谓的“七艺”,即雅典智者学派的“三艺”——修辞学、文法和论辩术,加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四科”——算数、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这其中,论辩术和几何都需要极强的逻辑学,这也是逻辑学诞生前的最终土壤。

  祢衡以“辩才”出名,这个“辩才”可不单单指祢衡的嘴臭,更多的还是指其逻辑严谨。

  翻译翻译就是祢衡骂人都能骂的相当有水准,条理相当清晰。

  让这样的人去搞逻辑学,那真是姓郑的娶了姓何的——正合适。

  “既然你有此心,那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逻辑学”这玩意听起来抽象,那只是因为华夏先贤们并没有针对这一学科专门著书立作,而是将这门学科融入到了名辩逻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墨子研究出的“三表说”和荀子提出的“三惑说。”

  尤其是墨子的“三表说”,可以说是直接建立了华夏古代逻辑体系。其中闪烁着的“理性”思维比何晏这个新学创始人提出“理性”要提前六、七百年。

  只是可惜,秦汉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独尊儒术,华夏古代逻辑体系的发展直接受到政治、伦理思想的制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基本上一直处于认识论的范围,并没有单独的从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学科。

  最要命的是,华夏古代逻辑体系脱胎于“名辩”,对逻辑性质和语言属性在认识上存在着混合或混淆,十分容易带来语言上的歧义和逻辑上的混淆,这也是华夏古代逻辑学没有规范话的重要原因。

  想要脱离这个框架,那就必须借用工具。

  而在所有的工具中,最方便的无疑是“几何”。

  “几何”的本意是“土地测量”,翻译为汉语后也有“衡量大小”的意思,所以何晏让祢衡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

  加之华夏先辈们早就为后世人留下礼物,“勾股定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为了帮助祢衡更好的理解“逻辑”,阐释“逻辑”,何晏还为其开了一个巨大的挂——

  “知道什么叫坐标系吗?”

  何晏带着笑意看向祢衡的眼睛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