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5章 结束了!_我可不止是导演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今老谋子的名声远比08年奥运会之后的鼎盛时期。

  但对方如今已经够牛逼的了,尤其是《英雄》之后。

  虽然这部电影让老谋子口碑倒退不少。

  可是两亿多的票房,在一些观众的心目中,老谋子已然封神。

  所以,在听到老谋子的推荐后,所有人都对《功夫》抱着非常期待的心情。

  在这个公众人物的信誉还有点用的年代,老谋子的这番倾力推荐让现场观众瞬间心动。

  “曾经有人问我,港省电影和大陆电影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初看很无聊,毕竟无论是港省还是大陆,都是华夏电影嘛。”

  听到老谋子的话,台下的观众不由笑了笑。

  只听老谋子继续道:

  “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按照地域来说,大陆电影与港省电影确实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商业化程度不同。

  商业化就意味着要赢得更多观众的喜欢,这一点,我想港省电影是走在前列的。”

  在《英雄》之前,整个国产电影都在文艺电影里摸索。

  当然,除了冯小钢的贺岁片系列。

  港省电影的商业化则是更早起步,早在1901年,港省拥有了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后就标识着电影的商业化开始形成。

  此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和磨难,60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开始培养大批艺人、明星,拍摄功夫电影。

  一部接一部,就像工厂流水线,成本低,效率高。

  因为当时的影片拍摄不像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特技,但是就工业水平而言,此时的港省已经超过亚洲其他地区。

  这种垂直一体化的工业模式和自产自养明星的经营理念把邵氏公司带向鼎盛。

  也让港省成为亚洲电影中心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

  70年代,在美国凭借《青蜂侠》崭露头角的李晓龙决定回到港省发展。

  他首先选择了实力雄厚的邵氏集团,但由于给出的片酬实在太低,嘉禾趁虚而入,前往美国登门拜访,开出7500美元一部的天价片酬将李晓龙招入麾下。

  1971年,李小龙在嘉禾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上映,创下港省开埠以来最高票房纪录。

  72年的《精武门》打破亚洲票房纪录,同年嘉禾趁热打铁推出的《猛龙过江》更是李晓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之作。

  随着嘉禾国际地位的提升,73年他们与华纳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龙争虎斗》,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功夫热”。

  嘉禾与李小龙相互成就,前者助后者到达事业巅峰,后者让前者在港省独领风骚。

  后来李晓龙意外去世,嘉禾陷入困境。

  好在老板邹温怀稳定军心,与素有“冷面笑匠”之称的许冠温展开了密切合作。

  他自编自导自演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帮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