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4章 法护比丘_汉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个一般。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

  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

  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

  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

  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

  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

  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王生步入其中,便是能够很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