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8.按部就班的四年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峰是第9、10届主委。正因如此,在我国风湿免疫事业的推进和活动组织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始终是主要的参与者、组织者。

  近几年,学会制订了《中国风湿免疫学科发展计划》,提出“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口号,也就是每一个县级市至少要建立一家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并建立一个能够检测所有风湿相关抗体的检验中心。计划发布后,全国上下医院已纷纷响应,投入建设。

  这一计划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曾小峰教授表示,“我觉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任期之内看到了在全国三级医院中建立风湿免疫科这一大事件开始落地——2019年10月31日,卫健委特地发布《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文强调此事。具体落实情况如何,是我接下来需要跟进的。”

  谈到我们与国际上的对比,曾小峰认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国内主要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水平及国家资金投入不如国外。而临床实践方面我们并不差,近几年做了很多研究,发表文章数量仅次于美国。去年有一个全球医院风湿免疫相关文章发表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排名全球第一。

  好在,国家对风湿免疫专科发展相当重视。2019年4月官方宣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我们科非常荣幸地成为第四批中心之一。过去国内很难做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干预性研究,都是小打小闹,做些回顾性分析。但是自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后,国内这些研究越来越多,最近这些年追赶速度很快,完全改变了我们风湿免疫学科的国际地位。”

  提高科研水平,需要资金投入,需要设备,也需要相关的人才。在曾小峰看来,目前让风湿免疫科医生负责基础研究的做法不妥,应培养更多的基础研究人才,临床医生也要加强与基础研究人员的合作。现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是一个割裂的状态,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曾小峰始终身体力行地在各个平台推动着这些工作的进行。他有多项学会兼职,除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委和CSTAR负责人,还有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STAR)中国中心负责人、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负责人、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等。

  医院里要搞“医教研”,院外还有这么多学术工作,又没有三头六臂,怎么做得过来呢?曾小峰说,其实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朝着一个重心来做,那就是推动学科发展、普及风湿免疫疾病知识、提高诊治水平。如果所有资源集中在这一个方向上,目标明确,就没有分心,再多任职也可以做得很好。

  当然,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虽说是能者多劳,但曾小峰几乎所有时间都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大程度上也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他差不多每个周末都在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筹备各种事项,随着年龄增大,渐渐感觉有些吃不消,出差一次回来要好长时间才能缓过来。但出于对学科的热爱,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工作几十年下来,早已习惯。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