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2章_配音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虽然这一阶段好莱坞的华人角色在塑造上仍然存在诸多桎梏,但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一些作品对华人的关注点已经逐渐有转变。

  电影《花鼓歌》在62年获得奥斯卡五项提名,成为年度十大卖座电影。而其原作正是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花鼓歌》,该作品主要展示新旧华裔在美国的文化冲突,在文学界中影响巨大。

  作为第一部主要演员均为亚裔的好莱坞影片,《花鼓歌》的意义在于故事中的华人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影像,而是有了很强的社会连接,亚裔族群的社会处境也可以成为一种题材。

  这种转变伴随着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的到来而变得更为明显: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香港功夫电影的黄金年代,各大影视公司纷纷不惜成本来拍摄各类功夫动作大片。

  这类奇特的东方功夫,在进入北美市场后立刻引发了强烈关注,随即成为一种潮流,有不少功夫片和华人影星因此而被西方所熟知。

  在众多东方明星中,最为闪耀的一颗当属李小龙。李小龙的出现打破之前假模假式的功夫动作片,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功夫港片的成功,引起了好莱坞片场的注意。

  华纳邀请李小龙来好莱坞拍片,并同嘉禾和李小龙的协和公司共同投资《龙争虎斗》,取得惊人票房,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级好莱坞大片,好莱坞新的功夫片由此诞生,李小龙就此成为一个难以被超越的文化符号,也成很多西方观众了解东方的窗口。

  同一年李小龙不幸逝世,但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由成龙、李连杰等一批功夫明星继承,进一步通过大银幕发扬光大。其中成龙更是作为李小龙之后,另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功夫巨星,受到全球影迷的拥戴。

  但正如很多批评家所言,《龙争虎斗》里充满好莱坞对东方肤浅的理解,当时的美国观众却看得津津有味一样,后续的众多功夫作品也始终在迎合当地观众这样的口味。

  对此曾有很多从业者表达过不满,认为其实很多北美观众喜欢功夫片,只是看重打斗而非精神内核。这种情况直到成龙那时候仍然存在,后来成龙不演《尖峰时刻》离开好莱坞,也是因为觉得美国人一直在让他重复自己、演他们心中的那个形象。

  黄金时代带来更丰满的华人角色?

  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港电影的腾飞,是经济发展带动人们对文化更多的需求,那么到了八九十年代,受到本土经济、社会环境等变化影响,加之好莱坞电影的冲击,电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而作为香港电影鼎盛时期代表的功夫片,也不可避免地开始衰亡。

  不过东西方世界在影视文化上的交互,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