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8.按部就班的四年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发展至今,人才辈出。团队共有40多人,17位正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就有15位,这在其他学科或其他医院几乎是不可能见到的。对于每一位团队成员,曾小峰作为主任都提出临床工作之外要有自己亚专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医教研三方面全部要抓起来。

  “我们的建科宗旨讲得很清楚,‘科研是龙头,教学是基础,临床是根本’。我当主任以后又增加了两句,‘平台是基石,资源是未来’。我们一定要有平台来做事,不能各自为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数据中心来做很多大事儿,还能利用平台带动全国力量一起来做,比如我们的SLE多中心注册研究。

  资源是未来,这个资源有多方面,包括患者资源、科研项目资源、还有人才资源。没有这三方面资源,科室力量很难加强。”

  2008年对于协和医院和我国风湿免疫事业发展史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协和风湿团队拿到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于是迅速建立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纳入全国100多家中心,开始队列研究。这是第一个中国自己的SLE数据库,十几年过去,已成为国际知名数据库,发表数十篇SCI文章。目前,国外的SLE相关研究数据里都会有中国数据,这些数据基本来自CSTAR数据库。

  后来,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的队列研究也陆续开展,从此告别了过去没有中国人自己全国数据的问题,基本摸清了常见风湿病的“家底”,例如这些疾病在中国的临床特征、诊治现状以及预后因素等,填补大量空白,研究成果也被国际上广泛采纳。

  曾小峰说:“我们这个十一五课题已经滚动到十二五、十三五,实现了当年提出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模式的设想,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他强调,协和医院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带动全国风湿免疫专科的发展。198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也在张乃峥教授的四处奔走和争取下成立,它的成立预示着风湿免疫学科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

  “不仅如此,张乃峥教授对专业的推广普及提高做了大量工作,他甚至亲自去跟当时的卫生部各级领导沟通,呼吁加大对学科的支持。他也曾走出国门,联系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亚太风湿病联盟(APR)等学术组织来中国开会,请专家来上课,同时也带领国内学者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曾小峰回忆。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历经30余年成长,诞生了11届主委,除第8届主委来自外院以外,全部出自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