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3章_配音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养?

  肯定还是得回到影片供给上!

  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是有大量腰部的影片支撑的,市场应该是一个橄榄形的,要培养把电影当成习惯的高频次观影人群,还得要有很多的腰部影片撑得住,市场才相对比较健康。

  从数据变化来看,春节档、暑期档等大档期,短时间内票房很难再出现质的飞跃,而电影产业的客观规律也决定了不可能每个月都有《复仇者联盟4》这样的现象级影片救市。

  因此如果内地电影市场想向700亿或更高票房发起冲击,那么利用一些中等体量的影片(如《少年的你》《误杀》)来盘活冷门档期,以提高核心观众观影频次、培养更多忠实观众,便成打开局面的重要方式。

  好电影更容易大卖、烂片越来越难以立足,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闻,更重要的其实是过去一年观众的口碑敏感度又有了较大提升。

  春节期间口碑表现最好的《流浪地球》,上映第三天单日票房就成功逆袭登顶,而前年春节口碑最好的《红海行动》,上映第七天才拿下自己首个单日冠军。

  无独有偶,《上海堡垒》原本拥有%的首日排片,可由于口碑崩盘,短短不到半天时间就被上映超过两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逆袭,仅仅收获7457万的首日票房。

  观众对口碑的反映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则在于观众的自主性和评判标准有所提升。

  此外过去观众判断影片的质量高低,更多会看平台评分、KOL观点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今KOL映前的口碑并不一定准确、平台开分时间也并不统一。

  在此情况下很多人已习惯通过熟人社交网络,去了解一部影片信息的好坏、判断是否应该去观看一部电影。

  正因如此对于一些质量不佳的电影,如今映后口碑维护已经没太多意义,影片是好是坏观众已经有自己的判断方式。

  相反对口碑、质量较好的电影来说,怎么做好口碑扩散、利用口碑效应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则显得格外重要。

  影企的寒冬过去了吗?

  这批关闭、注销潮,与其说是影视行业寒冬的延续,倒不如说是行业进一步去水、挤泡沫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就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化而言,行业的确有触底的迹象。包括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在内,很多18年股价跌幅较大的公司,已然止住下跌的颓势。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很多影视公司受到春节档热度影响,股价甚至迎来大幅增长。

  在经历多年的波折与调整后,传媒影视行业正逐渐向一个稳定期过渡,行业寒冬正在慢慢过去。

  但就此断言反弹将会到来,还有些为时尚早。去年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年度爆款,但作为主出品方的光线当时却并没有迎来股价的持续大涨?

  说明在现在的行业环境下,大家不愿意给单品爆款长期买单,因为公司没法保证下一部作品还能大卖。

  因此当下的影视公司如果再想得到资本的充分认可、在资本市场上有更多斩获,除了要有爆款背书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要证明自己的稳定性。

  行业趋于平稳不等同于不会再生变数,洗牌、座次重排仍然会是未来几年行业里的主旋律。

  太难了!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