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六十五章 明军来袭_游龙争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出兵在即,山西的朱宋之内却是乱成一片。

  自从朱元璋当上皇帝,立刻安抚境内士绅和地主。为了巩固政权,他大量选用大元的退休官吏、儒生和士绅,任命他们成为知州、知县和各级官员。在山西境内被俘的元平章老的沙,也被任命为御史台大夫。

  为了征收粮饷,他任命有学识和社会声望的地主担任吏员和民间征收租粮的代理人,形成完整的粮长制。对于不肯合作的地主、读书人,朱地璋皆以谋逆的罪名进行抄家灭门。

  新任的粮长因为熟悉地方,又懂得如何与官府周旋,比朱元璋的旧将更加善于收粮和运粮。通过他们的操作,粮食损耗的确大幅降低。

  对于他们的表现,朱元璋非常满意,逐渐放宽对他们的限制。

  很快,这些新兴势力联合新兴贵族、官僚把持住山西境内的大小事务,构成新的统治集团。

  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扩充实力,朱元璋命令各级官员丈量土地、清算人口,避免有人逃避赋税。

  此举的初衷固然没错。但在一众官僚的操作下,超过一半的土地负担轻重不一。有钱有势的地主合理地将负担转嫁给普通百姓,逐渐出现土地越多、交租越少的怪事。

  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操作,山西境内的富人愈富,穷人更穷。

  对此,粗枝大叶的朱元璋倒没有过于在意。反正在他看来,大宋的赋税连年增加。为此,他有些得意忘形,经常向下属夸耀自己的功绩。

  “朕本布衣,起义淮右……”

  金銮殿上,朱元璋又开始老生常谈。

  吴良等人无可奈何地垂手倾听。

  没事就提自己是农民的事,咱的耳朵都要磨出茧子了。

  周德兴暗自叹了口气。你要是不在意出身,何必逢会必提此事?

  为了避免其他人嘲笑自己的生平经历,朱元璋禁止任何人在奏章或诗词里使用“僧”、“生”等字。只因僧与生同音,容易让人想到他曾经当过和尚。至于什么“光”、“秃”之类可以形容光头的字也不能提。

  此外,“贼”与“则”等字也不能提。这些字容易让人想到他早年参加红巾军的事情,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不仅如此,他还摆出一副与明教、红巾军势不两立的态度。

  在他的表态中,公然宣称明教之徒为妖人,红巾军为逆贼。若是不知道他的出身,一准以为他曾是大元官员。

  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字,凡是名字里带有“元”、“璋”、“国”、“瑞”等字的官员、百姓,一律强制改名。对于管不到的人员,一律不许按原名称呼。

  结果就是,在大宋的情报里没有朱国瑞、胡廷瑞、冯国用等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伪明帝、胡逆、冯逆。

  “陛下,边关急报,伪明帝率领常遇春、邓愈进攻大宋。冯大逆进攻潼关,冯小逆已从江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