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八十七章 思齐归宋_游龙争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的大宋国策自相矛盾。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和一众淮西旧将都对地主士绅没有任何好感。从内心里,他们希望消灭一切曾经压迫过他们的阶级。

  可在淮西之时,孙炎曾经劝说他优待士绅。在那段时间,朱元璋也尝到与士绅联手的好处。

  故此,在朱宋建国后,他一直在百姓和士绅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利用各种手段清理不听话的士绅;另一方面,他又利用新兴贵族和服从皇权的士绅去管理百姓。

  近几年,新兴贵族和原有士绅勾结在一起,令境内百姓苦不堪言。明军进攻山西时,无数百姓反戈一击就是明证。

  为此,朱元璋再次想对士绅集团举起屠刀。

  可他知道屠刀一旦举起,自己苦心经营的仁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偏在此时,道衍为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肃贪!

  在所有官僚和士绅的恶行之中,百姓最为痛恨的就是贪污。曾经有多少百姓因为官员克扣赈灾粮而被饿死,多少百姓因为贪污而求告无门。

  肃贪之举不仅可以帮助朱元璋建立一个纯净的王朝,使官员清廉、百姓安居乐业;还可以借此机会杀掉一批官员和士绅,减少新兴贵族对朝纲的控制。

  次日,朱元璋召集众臣发表讲话。

  “朕为布衣时,常见贪官污吏不理民间疾苦,大肆侵吞公款和田地。对此,朕至今仍心有余悸。以朕看来,大宋必须定立法纪,严惩敢于危害百姓的官员和士绅!”

  起初,众臣只是以为陛下有感而发,可能是想起往事所至。

  可等朱元璋和道衍颁布肃贪法令后,众人才发现一场噩梦刚刚开始。

  在法令中,朱元璋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立杀!同时,他要求在所有县衙的大门和二门之间设置一个土地祠。

  所有因贪污被处死的官员,刽子手将会在土地祠中“剥皮充草”,悬于公座之旁。

  法令刚刚分布,检校司就从淮西旧将中揪出一个名叫蒋大志的都督同知。

  此人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红巾士卒。因为屡立战功,逐级升迁为都督同知,负责镇守河曲。

  在河曲任职期间,他勾结当地士绅侵吞良田,大肆敛财,曾经造成当地百姓揭竿而起。

  利用此次肃贪之机,朱元璋将他和当地的地主士绅连根拔起。所有没收的土地一律分给穷苦百姓,所有没收钱财一律充公。蒋大志也成为第一个死后被剥皮充草的大臣。

  朝廷多了财政收入,百姓获得了土地。山西境内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士绅和新兴贵族感到了死亡的恐惧。

  为了洗脱罪名,不少官员开始给检校司递上检举信,纷纷揭发自己的上司或同僚的罪行。

  由于官员和士绅相互攀咬,朱元璋也错杀了部分忠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同案。

  绛州州尹道同为官清廉,一直替百姓打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