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六十一章 教育为本_游龙争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立太学。

  立国之计,制度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后世穿越而来的朱国瑞对于教育的重视更胜古人。

  之前,他曾经给功臣子弟建过学校。经过这么多年,不少功臣和大臣的子弟已经顺利毕业并成为有用之才。

  由于他当初在课程设置中大量加入杂学课目,现在的功臣子弟都能合格地担任官员。

  此次建立太学,他要仿照后世的大学,全面招收寒门子弟。功臣的后代可以适当放宽录取条件,但要腾出大量名额给普通百姓的子弟。

  为了增加学生的数量,他下诏在北平、南京和汴梁同时兴建三所太学。

  “太学,育贤之地,所以兴礼乐、明教化,贤人君子之所自出。古之帝王建国,君民以此为重。

  朕承困弊之余,首建太学,招来师儒,以教育生徒,今学者日众,斋舍卑隘,不足以居。其令工部增益学舍,必高明轩敞,俾讲习有所,游息有地,庶达材成德者有可望焉。”

  圣旨中,他提出兴建太学的重要性,要求工部加快建设。同时,为了迷惑天下学子。他对于太学内将大量设置杂学之事只字未提。

  等学子进了太学,他不信有人敢轻言放弃。尤其是汉人学子,失去为官的机会等于自杀。他们才不会因为学的不全是儒学而放弃当官的机会。

  在下诏兴建太学之后,朱国瑞宣布恢复科考。

  如今的大明,虽然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公务员选拔制度。但多数儒门士子还在盼着朝廷能够重开科举。

  自武周以来,科举已经成为一项国之“利器”,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最根本措施,是天下读书人的希望所系,也是带给社会一种相对平等的人才选拔制度。

  前世讨厌以高考成绩论英雄的朱国瑞必须面对现实。当今时代,谁敢破坏科举制度,妨碍其公平、公正的原则,让百姓觉得当官的机会不平等;谁就是全天下的公敌。

  朱国瑞可没有胆量敢与全天下作对。

  为了避免选出来的学子都是书呆子,朱国瑞在科举中增加策论考试的比例,借此考察学子们的为官能力。

  同时,为避免自南宋后形成的北方士子的汉学水平明显落后于南方士子的问题,他提出采用南北榜制。

  按他的提议,北方与南方的举子将分开进行考试,各自进行排名。最后,按四、六开的比例将选出的士子进行大排名,保证南北方都能有进士名额。

  洪武九年,他命令各地重开院试、乡试。凡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举子将于洪武十年进京参加会试。

  消息一出,全天下的读书人奔走相告、祭拜祖先,仿佛马上就能光宗耀祖、跻身朝堂。

  同年,为了吸引儒门以外的人才,朱国瑞又下了一道求贤诏。

  “朕惟天下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理之。向以干戈扰攘疆宇,彼此致贤、养民之道,未之深讲,虽赖一时辅佐,匡定大业,然怀材抱德之士尚多隐于岩穴,岂有司之失于敦劝欤……”

  圣旨下达月余,一个破衣烂衫的和尚来到南京……

  请收藏:https://m.69sb.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